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有效期: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MB1863705/2023-46155

全文实录|景德镇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3-12-08 10:09 访问量:

12月6日,景德镇市召开景德镇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吴育红先生、土壤科科长陈霆先生、监测与水生态环境科科长余娜女士,大气科李雪冰先生,介绍去年至目前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会议由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对外传播科科长黄丽英主持。

黄丽英:各位记者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景德镇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吴育红先生、土壤科科长陈霆先生、监测与水生态环境科科长余娜女士,大气科李雪冰先生,介绍去年至目前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先请吴育红调研员介绍有关情况。

吴育红: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美丽瓷都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2019年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2年“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改革创新做法”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连续四年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获得优秀等次。今年1-10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98.7%,地表水国家考核、省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聚焦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标准和干劲,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奋力书写更高标准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景德镇篇章。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奋力绘就新时代美丽瓷都建设更新画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过去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密码,也是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法宝。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自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树牢“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导向,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努力绘就美丽瓷都更新画卷。

二、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国家试验区最亮丽的底色

始终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行动,扎实推动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管控,强化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巩固扬尘、移动源、餐饮油烟污染等领域整治成效,持续做好禁燃禁放宣传和管控,确保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二是全力提升水环境质量。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推进昌江水生态保护提升,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强化饮用水源地风险防控,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三是严控土壤环境风险。加强涉危险废物、化工、重金属等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监管,强化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全流程土壤环境监管,严格管控地下水环境污染,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四是严防风险隐患。紧盯“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等高风险企业,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三、不断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用高水平保护更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调整。

一是压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具体事项,压实“三管三必须”责任,积极推动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等问题整改,扎实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二是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监测、监管、执法”联动机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力争在监测、执法、应急处置、科技支撑等体系构建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不断建立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政策制度体系。

三是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严守环境准入底线,持续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准入要求,实施环境分区管控,强化“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聚焦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和“文化立市、工业强市、贸易兴市”战略,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

我就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黄丽英:谢谢吴育红调研员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大江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在建设彰显瓷都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如何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陈霆:谢谢你的提问!

通过近年来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工作的持续发力,我市农村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农村地区饮用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26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我市按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系统治理、成效评估”的路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验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制度先行。我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职责,细化了任务分工,加强了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通过每年年初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了各县(市、区)年度工作任务,层层压实了责任。同时,我市生态环境局督促各县(市、区)将整治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建制村,并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和督查通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有部署、有落实。此外,我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等3个涉农县完成了县域农村污水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政府名义印发,为各县(市、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提供了规划指引,提高了农村生污水治理科学性和系统性。

二是坚持分类施策,科学选用工艺。近年来,为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各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实地调研、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等方式探索适宜我市农村实际的先进治理技术工艺,要求各县(市、区)在治理工艺选择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用地条件、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污水处理路径和技术路线,鼓励采用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涌现了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其中我市有1个项目被纳入了生态环境部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典型案例,具备一定的可复制、可推广性。乐平市利用中央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试点工作,在饮用水源地周边、化工园区周边及城区周边的村庄等区域选取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对选取的“低成本、易维护”污水处理技术的适用性、处理效果、运行成本、进行验证,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是注重建管结合,明确运维单位。我市四个县区均已明确农村生活污水运维模式和责任主体。昌江区运行维护、监督管理的责任主体为乡镇政府或建制村委会。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完工后3年由施工方维护。浮梁县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主要采用管建分离的方式,由乡镇作为业主单位进行建设,项目建成后运行维护主体为项目所在地村委会,日常监管由乡镇环保所负责,确保责任层层压实。乐平市则改变过去由乡镇政府或建制村委会承担运维管理责任的方式,创新性成立了乐平市国控生态环保有限公司,采取市场化经营模式,负责统筹全市全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等相关业务。为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良性运行,我们利用信息化系统和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都开展多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排查,梳理出农村生活污水“晒太阳工程”,督促责任部门开展设施改造,恢复设施运行。

四是因地制宜,系统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为确保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的针对性,实现从长“治”久清,我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摸清不同点位污染成因,系统开展了整治工作。对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散排造成的污染,采用分流制对汇水范围内村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距城镇污水处理厂较近的村庄,直接纳入城镇污水主管网,统一处置;对没有纳管条件的,因为治理的这几处黑臭水体周边村民居住相对集中,因此选择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统一处置;针对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较差,随意丢弃垃圾,以及垃圾收运不及时产生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加强环保宣传,鼓励村民参与,形成村民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对部分有明显底泥淤积污染的坑塘,采用机械和人工两种方式结合开展清淤工作,淤泥就近送至城镇污水处理厂,脱水后统一处置。

黄丽英:谢谢陈霆先生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市融媒体中心:饮水安全是关系到全市百姓的重大民生问题。请问我市如何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余娜: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景德镇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我市持续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

一是开展水源地水质例行监测和预警预报。3个市级水源地每月手工监测一次、2个县级水源地每季度手工监测一次。为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变化,我市在5个县级以上水源地都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每小时自动采样监测一次,建成了完善的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网络。监测数据显示,我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二是完善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2023年10月,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了我市划定樟树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撤销黄泥头水厂取水口水源地。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了全部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规范化建设,设置了警示牌、界标和隔离防护网,进一步保障了取水安全。

三是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水源地保护。近两年,我局谋划了多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第四水厂市级水源地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已完成;今年初,乐平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获得了3580万元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支持;目前,浮梁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工程项目已通过了省级审查,并被推荐上报生态环境部。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实施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组织各县(市、区)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交叉检查,重点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整治,确保全市人民能喝上安全、干净、放心的饮用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瓷都贡献水生态环境力量。

黄丽英:谢谢余娜女士的回答。请继续提问。

景德云媒:针对秋冬季气候特点,我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李雪冰:谢谢你的提问。

进入秋冬季,由于大气场压较为稳定,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且伴随着降水减少,污染物更容易形成积累,对人民群众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我市始终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应急管控体系。针对秋冬季容易出现污染高值的情况,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坚持值班值守,安排专人紧盯空气质量数据,出现异常数据及时开展分析原因,发出预警和管控建议,将问题反馈至相关职能部门,形成日常数据盯控和问题处置的工作闭环。面对空气质量出现超标风险时,指挥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管控预案,指挥开展应急管控工作,针对性采取应急管控措施,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狠抓工业企业废气监管。我市持续推进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问题专项行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突出问题,清单式管理,加快落实大气污染问题整治,积极对接企业,推动企业安排生产季节性调控,降低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排放水平,同时强化工业企业在线数据盯守盯控,严格重点排气企业检查,确保烟气净化装置、监控装置正常运行,确保各项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三是聚焦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全力打好面源污染防治“组合拳”,聚焦秋冬季污染特点,严格施工和道路扬尘监管,确保“六个百分百”要求落实到位,持续开展洗城行动,解决扬尘污染问题。加大巡查力度,狠抓露天焚烧行为。严格移动源执法,联合公安交管部门开展路检路查,现场对尾气不合格车辆进行处罚。强化餐饮油烟治理成效,加大重点区域检查频次,减少餐饮油烟对大气污染的贡献。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坚决严格落实各项管控措施,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做好年底大气攻坚工作,确保完成全年空气质量目标任务。

黄丽英:谢谢李雪冰先生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各位发布人,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景德镇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采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