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有效期: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H00280-0302-2013-0001 发布机构: 市环保局

市环保局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13-12-18 16:36 访问量:

2013年工作总结

(一)环境质量数据稳定达标。

    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

(二)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水平有新提升。

通过不断提高环评审批效能,推动发展加快转型,促进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市环保工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战略,全力服务我市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进一步优化环评审批绿色通道,提高环评审批效率。一方面,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审批机制,提高审批效能,确保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全力服务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对“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严格把关,从严从紧控制。

目前,共审批新建、扩建、改建、技改项目77个,其中工业项目36个,非工业项目41个。已办理项目竣工环保验收手续42个。其中工业项目20个,非工业项目22个。

(三)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新成果。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市环保部门积极推动生态补偿,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力争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积极探索符合市情的生态文明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目前,我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浮梁县瑶里村),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莲花塘社区),省级生态县1个(浮梁县),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浮梁县瑶里自然保护区,浮梁县黄字号黑麂自然保护区),省级生态乡镇20个,省级生态村28个,省级绿色社区5个(莲花塘、时代奥园、梨树园、春天花园、四季春晖),市辖三个省级工业园均已列入省级创建生态工业园试点园,景德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命名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迈出新步伐

通过总量管理,进一步强化污染减排责任。市环保部门在排放总量控制范围内,科学计算,合理安排,使有限的排放容量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保持污染排放只减不增的前提下,把有限的环境容量用好用活。进一步引导污染排放容量向优质企业集中,向重点地区集中。

同时,加快减排技术创新,改进治污手段,提高治污效果。加快推进污染物治理、烟气脱硫脱硝、污水处理设施等重点治污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强化运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完善、改造、提升建设,提高污水管网覆盖率以及污水收集率。督促指导畜禽养殖场规范化建设,调整优化养殖场布局,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大力推动了农业污染源减排。

加强在线监控力度,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减排效果。切实加强对各地排污总量使用的考核督察,对超出污染排放指标控制的企业实行限产停产。

目前,共安排了废水减排项目9个,废气减排项目5个,农业源规模化畜禽养殖治理项目38个。

(五)环境执法专项整治取得新成效

加大排污费稽查力度。严把排污申报登记审核关,继续完善排污费征收机制,努力开征新的收费增长点。对全市排污企业及县市区排污费加强稽查工作,确保稽查到位、核定精准、征收有力、应缴必缴。同时进一步规范排污费核算、对账制度,做到排污费征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会议化,使排污费征收能依法、全面、足额到位。

认真履职加强监管执法。对重点污染源企业实施在线监控,把乐平、浮梁国控重点源企业污水排放也全部纳入自动监控范围,加强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转的环境监察,预防偷排漏排的现象发生。着力解决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维护公平正义的环境秩序。同时,加大执法力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方式,对企业在检查中发现的环境问题进行严格执法,确保违法排污企业整治措施落实到位。

扎实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力求在污染综合防治上取得突破。着力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的治理,督促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深入开展机动车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巩固机动车污染防治成果。开展源头保护区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排查重点流域近岸区域工业污染源。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强化涉重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对涉重企业的在线监控,督促其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方式处理污染物。

2014年工作目标:(一):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力争市、县环境监测、环境监察部门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二)工作思路和举措。

生态优先,绿色崛起。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把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实现在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崛起。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运用法律、科学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坚持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下决心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工艺、技术和设备,为可持续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工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遏制高耗能行业增长,以较低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支撑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切实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减排工作,加速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推进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在重点减排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并与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有机结合。

 把好环评审批关,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高污染行业环保准入制度,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对已无环境容量、未完成减排任务的区域,实施区域限批。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